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湖州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家长论坛 > 浏览
楼主
最佳的高考和中考状态和策略
按:前段时间,即将参加高考侄女给我来信,提到自己的状态很不好,希望我能给她一些建议。为此,我给她回了一封信,谈到备战高考的一些注意事项。我认为这也许对我们即将中考的朋友也有一点借鉴意义,因此转载如下。(注:我侄女学习非常好哦,完全有实力考一类大学,太认真的那种,最近做题状态不好。原信有删节)

……

思考了很久,才动手给你回信。一来是因为太忙,二来不知道你的状况怎么样了。上次听说你的状态有点好转,心里感到有一点安慰。学习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当学习到一定地步,要发生质的飞跃的时候,就会出现你所说的这种状态,一种似乎是倒退的状态。这是因为即将到达一个新高度的你,已经无法适应旧的模式了,于是出现一种莫名的彷徨、失落,甚至恐慌。

其实,你还是你,是那个功底扎实,一直在进步的你。没有倒退,没有水平降低,也没有知识的减少,有的只是心态不曾调整到位。你就象一个知识库,装满了自己需要的东西,问题是你不能根据自己需要随意取舍。因此,高考前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开知识和思维的闸门,以便随时取出要用的东西。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和无数高考闯关者的见证人,我提出以下一些建议,希望能够有所裨益。

一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。

考前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至关重要,主要方法有:①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或者解释。平时我们总喜欢说“别给自己的失误找借口”,这当然是正确的。但大考前不一样,你要学会找,而且要找得让自己心安理得,减轻自己的压力,以保持良好的情绪。②释放压力。释放压力的方法非常多,如: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喊大叫、多做运动、用力地写字练字、找人倾诉、写日记等,都可以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。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你就是把自己压制的太紧,连自己喜欢的画画、听歌都放弃了。现在,你大胆去做吧,反正学习状态也不是很好,不如阅读一下课外书籍、绘画、听音乐,喜欢做什么就去做,不要一味“珍惜”时间,而是要保持健康的情绪。记住:不会休息的人也就不会学习!④自我暗示法。每天出门和回家,都站到镜子前面对自己说:我是最棒的!我一定行!一定要说出声,让自己听见。

二、注意复习策略。

大考将至,拼命做题是不理智的,多做所谓“押轴题”也是不理智的。最明智科学的方法是:每天保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,主要是基础题,如选择题、填空题、计算化简题等,少做难度大的题。这样以来,既可注重基础,又可以节约时间,提高有限时间的得分率,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,有利于达到最佳状态。对于文科而言,多记、少做,多看以往试卷中的错误,多看笔记。复习策略的重点不在于你又学到了多少知识(复习这些知识只是避免忘记和生疏),而在于通过复习让自己找到充分的自信和良好的考前心态。记住:这才是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。

三、做“粗心闯关游戏”。粗心是很多人的毛病,考前治疗十分重要。方法有很多,如审题游戏,不做题,而是看每道试题题目的关键字词,容易看掉看错的字词,找出来做重点记号。特别是那些看似简单的题目,越基础越容易有陷阱,一不小心就中了出题人的圈套。就当是识破出题老师的圈套吧,每天不少于60道题目,最好是100道以上。识破一个就标出一个,明白出题老师是想抓住人的什么弱点。还有容易忽视的符号、单位、检验等。

四、安排好一切时间。“我会考得怎么样?”“上大学是什么感觉?”“万一考砸了怎么办?”……这样胡思乱想的经历你是不是出现过?这可是考前大忌。时间这么紧,可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,甚至脑袋一片空白,的确不妙。最好的办法是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,把全部的思想用来做你想做的事,而不要留半点思维空间给那些胡思乱想的念头,要用有意识的“我”同胡思乱想的“我”作斗争,挤占其存在的空间。另要特别注意远离经常问候你的人,什么“复习得怎么样啊?”“考试有没有把握啊?”等等,这种好意的问候其实会扰乱你的心神,容易引起胡思乱想,想办法避开。

五、注意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。考前一定会有人对你强调“要注意加强营养”、“要早点休息,保持充足的睡眠”等,其实这都不一定正确。一定要注意,平时怎么样,考前就怎么样,别特意去调整。比如说睡觉,平时什么时候睡,考前还是什么时候睡,不要提前上床睡觉。否则会打乱作息规律,生物钟不适应,反而会失眠,躺在床上乱想,不利于第二天的考试。记住:别让高考在生活中变得很特别,只不过象平时的一次测验一样。

六、不要过于关注结果。过分关注结果,过高的期望,会使自己不能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。这个时候最忌高瞻远瞩,展望未来,最好要学会“鼠目寸光”,只顾眼前的过程,别想今后的结果。

作者:122.230.66.*10-05-03 22:50回复此贴
1楼
以上内容原载:安吉振民高级中学
作者:122.230.66.*10-05-03 22:54回复此贴
共有回复1篇 1
回复内容:
百分·湖州家教网 ©2003-2015